一、总体情况
2022年以来,江苏海事局认真落实数字政府建设要求,深入推进海事新型监管机制建设,针对现场执法中因信息不完整、不对称、不畅通可能导致监管服务不及时、不全面、不到位等问题,创新开展了以船舶为对象、信用和智慧为核心,融合多个风险要素的“一码多标识”船舶安全等级标识机制建设,有效推进了海事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提升。
船舶安全等级标识管理,即通过系统自动采集船舶基础信息、信用信息和各类风险信息,对不同风险参数因子进行赋值,经过数据模型计算,自动得出每艘船舶的总风险值,并按照风险值大小,通过“红橙黄绿”四种颜色的船舶安全码予以展示,再由现场执法人员通过系统对船舶开展分类分级精准监管。江苏海事局船舶安全等级标识机制建设历经理论研究、系统开发、试点运行三个阶段,目前已经在全局运行,进入了全面实践应用的新阶段。
截至目前,全局共依托系统开展现场监管8648艘次,其中重点跟踪船舶、协查船舶1553艘,长期逃避监管船舶850艘,直接查处AIS异常、来而不报、配员不足等违法行为462起,有效实现了对到港船舶的分类分级精准监管,有力打击了一批重点显性违法行为,持续推动了辖区水上交通安全形势稳定好转。
二、主要做法
(一)以风险防控为核心,持续完善机制顶层设计。
一是强化整体策划系统推进。印发《江苏海事局推进船舶安全等级标识机制建设工作方案》,成立由局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船舶安全等级标识机制建设领导小组,明确船舶安全等级标识管理机制建设目的及意义,统筹推进各项工作任务。在历经6个分支局3个月试运行后,组织开展试运行阶段性评估,全面总结评估船舶安全等级标识机制建设成效。印发《江苏海事局关于全面推广应用船舶安全等级标识管理系统的通知》,在辖区范围内全面运行。
二是建立9个环节全链条运行架构。建立以“风险参数的确定、在系统全天候感知基础上的风险项抓取、风险项的赋值、安全等级结果的展示、安全等级标识结果的处置、风险项的消除、执法督察,以及执法回访和机制运行评估”为核心的9个环节全链条运行架构。通过系统良好运行来实现船舶风险的识别、处置,推动船舶本质安全的螺旋式上升。
三是科学制定船舶安全等级标识评判标准。制定《船舶风险属性参数表》,明确了船舶禁限航、处罚历史、重点跟踪、协查船舶、滞留历史等21项参数。依据风险项的危害性及红、橙、黄码船舶总体比例,确定赋分权重。风险赋分实行分值累加制,重大风险项一票否决。
(二)以科学算法为支撑,突出智能预警精准识别。
一是强化系统对接,实现数据自动抓取。开发船舶安全等级标识管理系统,自动对接信用管理系统、危化品货主(码头)选船平台、进出港报告系统、智能卡口系统等11个信息化系统,从底层数据库中抓取数据,实现对进出辖区所有船舶的全天候感知和身份识别。
二是强化算力支持,确保船舶安全等级标识全面准确。依托江苏海事局数据应用中心计算资源,实行“每天7点全量计算,每2小时增量计算,进出卡口实时计算”的计算模式,确保系统对进入辖区船舶的全面覆盖、全部标识。主动对接一级数据中心,做好下发数据的监控、校验、清洗等工作。对比业务系统,对红、橙、黄船信码数据开展准确性核查,确保数据准确可靠。
三是强化运维保障,不断提升用户体验。组建运维专班,加强运维管理,尽可能避免出现系统死机、卡顿现象。强化智能卡口系统、移动AIS基站等信息化系统建设,加强信息反馈收集,不断优化系统功能,持续提升用户使用体验。
(三)以结果应用为导向,不断提升精准监管效能。
一是优化职责定位,完善配套机制制度。制定《船舶安全等级标识管理系统用户手册》和《船舶安全等级标识机制分类分级监管工作指南(试行)》,建立完善船舶安全等级标识运行配套机制,明确指挥中心、快反处置中心职责定位,梳理汇总各类风险参数的处置依据,为执法人员处置不同风险等级船舶提供参考。
二是加强现场应用,做好转码闭环管理。将船舶安全等级标识管理系统布设在PC端和移动端,与智控平台和综合执法系统有效融合。对过境红码船舶,实施VTS和智控平台全程重点监控保障,到港红码船舶100%检查。对橙、黄码船舶,按照一定比例(橙码船不低于80%,黄码船不低于60%)开展监管核查。对绿码船舶,实施常态化监管。经现场检查确认的红橙黄码船舶,风险项已整改消除的,由现场执法人员发起风险项消除流程、快反处置中心审核,消除关联风险项,船舶安全等级标识管理系统重新计算分值并更新安全等级标识。
三是强化工作督察,定期开展运行评估。建立船舶安全等级标识运行督察机制,重点督察高风险船舶处置的及时性、风险项消除依据的真实性、发起审批流程的合规性等,确保合法合规、风险可控。定期组织开展船舶安全等级标识机制运行评估,并依据评估结果、执法监管实际需求对风险参数、风险赋值等进行动态调整。
三、取得成效
经过持续推进,目前基本建成了以“一系统、一手册、一指南”为主要内容的船舶安全等级标识机制运行体系(一个系统指的是船舶安全等级标识管理系统;一个手册是系统操作手册;一个指南是配套的分类分级监管工作指南)。截至目前,系统累计上线参数17项,计算4977433次,产生红码船舶单船数2190艘、橙码船舶9952艘、黄码船舶20203艘、绿码船舶82363艘。全局共依托系统开展精准检查34900艘次,有效解决了现场风险感知能力不足、履职不到位、执法粗泛化等问题,提升了监管效能。
一是为推动实现重点显性违法行为动态清零提供了实践路径。系统自动识别、自动预警高风险船舶,通过系统任务派发或现场检查确认将其作为重点核查对象,为分级分类精准执法提供了具体实施方案。同时,系统可以根据需要自主设置风险参数赋值,通过对不同显性违法行为的专项治理,实现逐个击破、动态清零,用科技信息化手段,为推进实现“船舶全程不违规不违法”摸清了实践路径。
二是为实现全面有效履职提供了系统支撑。船舶安全等级标识管理系统结合了全要素“大交管”和综合执法系统等多个智能信息化系统,系统高质量的全天候感知能力和智能预警能力,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执法模式下人海战术、拉网式执法带来的各种履职风险,比如人手不足造成的到港必查船舶的漏检漏查、无法识别夜航单壳油船等。
三是为解决选择性执法、随意性执法等执法领域突出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。长期以来,基层执法不同程度存在着“见船就查”“只查老实船”等执法问题,侵害了相对人的合法利益,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。船舶安全等级标识管理系统根据船舶风险自动计算,生成被检查船舶清单,并推送给现场执法单元,有效解决了选择性执法、随意执法、双随机执行难等执法领域突出问题,有力推动了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。
四是为优化执法资源配置提供了科技保障。船舶安全等级标识管理系统以算力支撑人力,通过分级分类精准确定执法检查对象,避免无效重复检查、执法资源浪费等情况,既降低了执法成本、减轻了执法人员工作量,还提高了执法监管效率。传统模式下5—6个执法人员才能完成的工作量,现在2—3人就可以胜任,真正实现了根据执法监督需求来调配执法资源的智慧监管模式,为实现执法效能最大化提供了可能。
五是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法治保障。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。原则上,船况好、风险低的船舶检查频率低,船况差、风险高的船舶检查频率高。依靠系统的分级分类精准监管可以真正做到对船舶“无事不扰、违章必查、违法必纠”,让进出长江江苏段的船舶感受“遵纪守法者畅通无阻、违法违纪者处处受限”的良好法治氛围,为长江航运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。
(来源:交通运输部)